昨天上午,上海市妇联发布“2012年上海家庭文明建设蓝皮书(2012)”。蓝皮书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2年上海市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明显提升,平均值增加了17.27分。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许多因素。其中,上海市民对家庭氛围体验最满意,其次为成长进步体验、自我接受体验和社会信心体验,但知足充裕体验的得分相对较低。
不过,上海市民的家庭幸福感指数得分仍然不高,为67.19。导致家庭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家庭矛盾处理不当。上海市民对于家庭矛盾处理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仅为49.89,其次为生活质量(55.87)和 自 我 评 估(49.89)。在影响家庭幸福感指数的因素中,上海人最满意家庭的互动关系,得分为70.80。
本次调查发现,在家庭幸福感的来源中,选择“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的市民远远多于其他选项,达到70.9%;排在第二位的是“家庭和睦圆满”(46.9%),第三 位 是“ 有 很 多 钱 ”(23.7%)。因此,健康、家庭和金钱是上海家庭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民最不看重的分别是“懂得享受”(4.5%)“没、有做过亏心事”(5.5%)和“为社会奉献”(7.1%)。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上海市民的家庭幸福感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高于年轻人,不过,40至50岁年龄段人群的幸福感却最低。“这可能还是与生活压力相关,40、50岁的人群属于"中间层",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此外,女性的幸福感略高于男性。而学历差别与幸福感也有一定的关联。相比之下,本科以上的人群幸福感最高,初中学历的人群幸福感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