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从汉口路搬到闵行都市路后首个“媒体开放日”。党报大厦门口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有的读者换乘几趟地铁,花了几个小时赶来。但更多的是周边六个居委会的居民。“解放日报群工部读者接待室在哪儿?我反映的情况‘知心姐姐’、‘小熊哥哥’能帮忙解决吗?”一早从崇明赶来的老伯伯,带着希望来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媒体开放日”……
报社欢迎您媒体不神秘
一家报社都有哪些部门?报纸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在昨天的“媒体开放日”上,党报集团“亮”了家底:编辑记者带领大家参观编采流程,一一解答他们的疑问。在解放日报1949年5月28日的创刊号纪念铜版前,编辑记者告诉了他们,真正的创刊号是一块铅板,由一位工人师傅从江苏丹徒千辛万苦带到上海。编辑记者还一一解释了门口的塑像是解放日报第一任社长范长江。有市民代表问,你们门口这只怪怪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的小孩经常要问,阿拉大人也回答不上来。得知是申报最早的印报机,大家肃然起敬地说,我们不带小孩随便攀爬了。平时安保严密的报业大楼,如今不再“神秘”,好奇的参观者们大呼过瘾。
七楼走廊上,读者高佩文饶有兴趣地看着展示墙上的图片,情到深处,恨不能用指尖触摸画面。高先生动情地说:“当记者是我的梦想,我一直都很喜欢读报。”家住宝山区的他乘车1个多小时赶到闵行,完成这次“圆梦之旅”。
面对以前不曾相识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流程,参观者细细品味,不忘指点。闵行区莘庄镇市民巡访团南片组长巢志群家住在报社对面,他也是上海的女婿,从江西宜春公务员退休后随当过知青的夫人落户上海。他说:党报大厦搬到我们家对面,我们感到这幢大楼好神秘,怎么晚上灯火通明?如今可以进来看看,一下子感觉亲和了好多。记者告诉他,凡是日报都需要有夜班编辑,我们有些老编辑做了二三十年夜班。人生有几个30年啊。党报集团大厦就是靠解放人一代代辛苦付出建起来的。了解了报社的编采流程后,读者孟先生感慨地说:“啊,30年夜班,哪能吃得消,不容易,不容易”。
编读有沟通互动才精彩
读了这么久的报纸,您有些啥意见?外面冷风虽然呼呼刮,交流现场却是热闹得紧。
“新老娘舅”嘉宾、《申江服务导报》编委黄飞珏是《申报》读者见面活动上的“明星”。一进会议室就能看出来:这儿本来是《申报》用来召开全体采编人员会议的,现在一个空位都没有!有意思的是,现场大多是一些青春靓丽的职场女性。一打听,等会儿还有讲授皮肤护理、保养知识的环节,难怪女性读者们赶来了!
黄老师一出现,互动讨论立马热烈起来,很多话题还引起了读者现场争论。一位女性读者表示,《申报》曾报道过一些价格不菲的结婚“必需品”,她认为这是给家长压力。现场另一位读者却提出反驳:“这些东西是我们的梦想,为什么不能登?”黄老师借此机会,向读者们介绍了报纸在调和读者口味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对于目前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予以反映,但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报刊文摘》编辑部的会议室里,也是座无虚席。听说能和编辑们见面聊聊,80多岁的老读者宋老伯不顾寒冷,特意赶来活动现场。20多位老读者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提出了不少建议。有人希望能多摘点历史类的文章,还有人希望看到各地老百姓的感人事迹。同济大学的退休教授沈保罗提出,希望《报刊文摘》能发挥通览性的作用,摘出更独到的文章。编辑们认真听取了热心读者的建议,表示会进一步加强采编工作。“没想到大家看得这么仔细,让我们很有压力啊!”一位工作人员开了句玩笑,引起读者们的阵阵笑声。
祖国的未来我们常关注
来自闵行区华星小学的30名小学生,是集团迎来的一群意义特殊的参观者。长大成为一名记者,是不少小朋友心中的梦想。在集团展示的一台“铸字机”前,工作人员介绍了印刷技术的变迁,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到铅字活字版印刷和胶印印刷,又到汉字激光照排,以及现代化的计算机制版印刷工艺,小朋友们连声感叹:“哇,好神奇!原来报纸是这样印出来的。”集团的新媒体展示,更让他们开了眼界,在iPad上点点触触,就可以看到如同实物一般的报纸以及新闻视频,四年级小学生程晨兴奋得难以名状:“好酷啊!”参观结束后,王皖豫和张博扬两位小朋友更是兴冲冲地对本报记者说:“将来我想到解放日报工作!”
半天活动时间虽短,读者与报社心连心的情丝却很长。志愿者顾雷潮伯伯和陈三妹阿姨是解放日报读者接待室的“编外”倾听者,解放日报读者接待室的“知心姐姐”王晓枫动情地说:“你们来,是我们坚持做好群众工作的动力,我们是一家人!”
是啊,记者走转改,腾飞新天地;读者请上门,继承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