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完美牵手中,由上海航天为主研制的“对接机构”表现精准无误,成功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这,仅仅是上海航天人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开始。
记者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十二五”期间,空间站建设、第四代气象卫星、探月三期等中国太空蓝图将徐徐展开,其中,不少关键产品和技术由上海航天为主研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芝松告诉记者,“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十二五’期间,上海航天将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作为重点方向,把有限而宝贵的创新资源投入到主战场,助力实现更多的中华太空梦想。”
太空技术高深莫测。打个比方,中国深空探测未来要瞄准几亿公里之外、游弋在浩瀚天际中的小行星。它的最小直径可能只有几百米,要找到它、探测它,好比在一个偌大的广场上寻找一粒尘埃。目前,我国太空飞行器最远仅在离地球150万公里之外进行环绕探测,几亿公里的遥遥路程,如何设计轨道、如何正确导航都是全新挑战。对于几乎没有引力的小行星,探测器如何吸附等问题也需不断试验和长期艰苦的科研攻关。
要保持强大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争取在项目上力拔头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孟光介绍说:“近年来,上海航天科研经费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每年由院总部直接投入的预研经费将超过2.5亿元,加上国家和上海地方的支持、下属院所的科研经费,一年投入合计在10亿元左右。此外,各个型号项目本身所需用于研发技术费用,每年也高达数十亿元。”先期研发投入夯实基础,提高了项目申请成功率。统计显示,近三年来,上海航天项目申请一次成功率提高了一倍,达75%以上。去年,上海航天启动“核心技术攀登工程”,经过数十次业内专家筛选、论证,确定70项发展必须的核心技术,这将是上海航天“十二五”重点投入的“太空法宝”。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攻关难度越大,越需要整合资源。近年来,上海航天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此次天神交会对接的综合试验平台,就是产学研结出的硕果,参与单位既有交大、浙大等高校,也有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重机厂等企业单位。据透露,很多技术突破都需要产学研合作,相互借力。比如,未来航天器需要更大功率的电源,就要求拥有更高转换率的光伏材料,需要找学校和企业的高手来破解难题。
保持强大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按照“人才投入五年五个亿”规划,上海航天把去年定为“人才队伍建设年”,投入1130万元设立首批人才引进资金。2010年,招聘博士109名、硕士532名、数名海外高端人才。今年人才引进更创历年之最,招聘博士115名、硕士702名。“十二五”末,上海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将实现博士800人、硕士4000人、海外高端人才50名的目标。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为保障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上海航天投资3.4亿元在闵行航天城建设900余套75至85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房,将于明年交付使用。同时,开启“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打通各类青年人才成长通道,开展院士后备人选、型号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师培育等工作。今年,上海航天专门推出针对预研人员的激励措施,与型号研发人员职位对应,设立副主任研究师、主任研究师、副总研究师、总研究师等岗位,解决预研人员待遇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建立面向长远,研究未来核心技术的激励机制。朱芝松表示,“对于上海航天事业而言,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有多大,航天事业的高度就有多高;有如春天播好种,才能迎来秋天丰硕果实。”
据预测,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今年的总产值将超过200亿元,到“十二五”末将力争实现年总产值450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