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陪同几位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吃饭,他们中有的是搞建筑的,有的是汽车司机,桌上大家热火朝天地谈论起公务员考试的事来,有两个人甚至还打算去参加考试,而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两人与“考生”二字联系起来。我很吃惊,想不到公务员考试已经热门到了如此地步!
公务员应试教育,在近两年已经飞快地发展成为一块比较成熟、相当庞大的领域,在一些人的眼中看来,这也是一块庞大的市场。应当说已经快赶超研究生教育、成人高考教育了。
但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公务员”这三个字还有着很大的误解;同时,对公务员应试教育也有很大的误解。
其实,“公务员”不就是以前的“国家干部”嘛。大家都说公务员很有钱,那我想问一下:当年的国家干部很有钱吗?也只是一个铁饭碗而已。
还有,很多人将公务员当成一个职业,来跟教师、出租车司机这些职业对比,其实“公务员”并不是一种职业,就如同你把国家干部称为一种“职业”一样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存在于很多职业当中。比如,我跟某人在同一个行政机构的同一间办公室上班,我们的工作是同一件事,但我是公务员,而他不是,我们没有“职业差别”,只有身份差别。
在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公务员的待遇差距大、不平衡。在外国,公务员身份可以享受很多优惠待遇,他们的待遇是整齐划一的,但中国不同,中国行政机构雍肿,地区不平衡,而中央的调节能力又太弱,所以中国的公务员跟外国是无法相比的,它是一支杂乱无章的队伍。比如,一般来说在行政机构,在发放福利待遇时,实际上并没有把公务员跟非公务员区分开来,大家都是一同吃着大锅饭,有钱大家分,没钱大家穷。因此群众眼中的公务员,实际上是“传说中的”、理想化了的。它不是那么单纯。
直到目前,有关部门才对同一机关中的“公务员”跟“非公务员”这两种身份做了一些限制和区分,比如,现在规定:非公务员不能在行政机关中被提拔为主管领导。————这也是合理的,你本身连公务员都不是,你有什么权责担当公务员岗位的行政领导啊?
再说到公务员应试教育。
据我所知,本市有一家公务员培训学校,仅有几名实际授课老师,再加上几名挂牌的老师,而每一期收受的学生达到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可想而知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今年的人数也许会进一步增加。
群众对公务员还不够了解,充满着幻想,这是公务员应试教育得以如此热火的原因之一。但很多人一旦考进去之后,会感觉到失望。
大学生就业难,是导致公务员应试教育如此热火的另一原因,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曾经动过要考公务员的念头。
不可否认,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庞大的“职业化公务员报考群体”,他们跟当年的那支研究生报考群体同样壮观!他们背负着“反正有一天我要考上公务员”这么一个希望,边工作,边学习,一有机会就去参加报考,今天报这里,明天报那里。
这样几年下来,只要功夫深,铁棒也磨成针!一个个都训练成了考公务员的高手,做那些题目简直就象拿起筷子吃饭那样熟练。我所知的一个“公务员职业考生”,当年跟我们一起报考,就同时报考了三个地方的公务员,后来他跟我们一起参加体检,但是录取之后却并没有去上班,不久之后听到有人说,他现在已经在广州市那边工作了,也是考的公务员。
象他这样的经历,给那些不断地寻找着机会的考生们以很大的鼓舞,他们象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地训练,疯狂地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公务员考试!各地的公务员培训学校也为此赚够了钱!那里的教师们财大气粗,象企业老板一样,在课余时间开着大奔集体到高级酒吧休闲。
再说一下关于面试中的”关系后门“问题。
群众对此有些误解。很多考生都对面试中的“走后门”抱有幻想。但是我想要说的是:除了少数地区以外,大部分的地区在公务员考试这一项上,可以说是“以硬碰硬”的,没有真本事你过不了关。如果说,政府机关曾经对哪一项考试认过真,那就是公务员考试。
负责组织面试的人事局一般采取“临时抽签”,来决定评委组成人员,评委有7-9名,一旦被选上,其手机将暂时上缴。如此众多的评委,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间隙内一一打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大家都会想到去打通主考官,可是主考官也是临时才抽签决定。再说了,打分的时候大家一字排开,主考官最多会两次站起来跟大家打招呼,站起来打招呼多了,他面子上也不好看,所以,他不会对每个人都答应“照顾”。总的来说,没有过硬的关系,你不可能顺利地找到“后门关系”。
我在此要说的是:关系,虽然存在,但那并非一般的考生能打通。所以,最好还是安下心来,在老师指点下,扎扎实实地训练,背水一战,把成绩提上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