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上海就业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培训动态 > 职业技能 > 当白领遇到“培训门”
当白领遇到“培训门”
作者: 时间:2013/7/16 阅读:476次
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继续为银行效力,完成3年的服务期,还是趁早走人,从而背上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债务?

  身为沪上一家著名外资银行的产品经理,今年32岁的方先生和不少同事经历了从被公司选中派往新加坡培训的欣喜,到执意摆脱让别人羡慕不已工作的决绝。面对A银行的诉称,方先生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认为自己前往新加坡根本不是预料中的“海外培训”,而是上当受骗的“劳务输出”。

  同时,方先生等人所在的A银行也叫苦连天,原本希望通过海外培训能让这些精英回国效力,没想到培训一结束,银行竟然成了他们的“跳板”,这是任何一家银行都不愿意看到的。

  今年2月,法院对方先生和刘小姐的案件分别作出了判决。那么,白领精英们和他们服务的银行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瓜葛?

  招聘有潜力的员工

  2007年,四家外资法人银行正式开门迎客,相关的金融人才也变得越发“炙手可热”。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银行来说,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培训对企业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一家企业的培训体系是否完整,能为员工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是客户所看重的,这能为企业赢得声誉,从而增加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2月,当时在荷兰商业银行效力的方先生看到了A银行在《人才市场报》上的招聘启事,招聘具有“著名大学的金融、商业管理,计算机技术或工程类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背景的人才,并同时说明,要“具备赴海外工作和通过快速提升发展职业的雄心壮志。”

  当时已经从事金融相关工作五年的方先生,对A银行的招聘非常感兴趣,“在看到A银行的招聘启事时,我有一种感觉,觉得这就是为我而写的。”于是,满怀雄心壮志的方先生将自己的简历自信地投向A银行,并等待A银行抛出的橄榄枝。

  很快,正如方先生所愿的那样,A银行正式录取了他。他在这家银行里开始进行宏观经济调研,对部门的风险管理实践展开学术研究。

来源:上海法治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