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上海就业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HR资讯 > 培训发展 > 培训业何时归位?(1)
培训业何时归位?(1)
作者: 时间:2013/7/16 阅读:676次

    到目前为止,没有几家国内的培训机构有自己的核心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缺少课程研发力量和专职培训师,培训机构实际上只起中介的作用。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之后,到社会上去找培训师。培训师通常上课的时候来,下课的时候就走。课前培训师与企业的交流和课后的效果跟踪反馈都做不到位,还不能直接对话,以防"跑单"。这样的低投入导致低产出,培训的质量理所当然会变得越来越坏。而国外的一些培训咨询机构如出台一门课,则要花费巨额的研发资金。这样,真到了国内外培训大比拼的时候,“激情与梦想”只能使本土的培训机构败下阵时多了些“可歌可泣”的成分。培训公司扮演的“培训中介”的角色,这显然和培训的发展不相融合!

    目前国内的培训机构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专业学术性的培训机构,主要以大学为依托,这类培训机构权威性强,有自己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培训师,知名度较高,但是缺陷在于要价高,理论性太强,企业的的实用性差。如人大工商管理研修中心代理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的课程,有权威性,但实用性还有待观察;第二类是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师单独或者多个合伙开办的培训公司,他们当中大多人曾经在一些大型企业或知名外企服务过,有管理和培训经历。这类培训公司有一批稳定的市场客户群,课程研发能力较强,对所在行业认识比较深刻。本人认识的几位从华为、宝洁、惠普等大型企业出来的HRM、培训师自立门户,实力是有目共睹;第三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培训中介”,也成为“培训经纪”公司,它们占国内培训机构70%以上,这类培训机构只是纯粹的业务拓展机构--搜寻需要培训的企业客户并为其安排培训讲师,当然这些培训讲师大多由培训机构临时从外部聘请。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培训机构自身没有任何学术力量,更谈不上学术深度,自身内功虚弱,在培训的"学术形象"上只能完全依赖那些临时外聘讲师的所谓"背景",在业务拓展上只能受到客户和讲师的双重制约。随着培训机构的数量超过市场的承受力,这种双重制约必然大大地加剧培训机构的生存压力。在生存压力之下,"圈钱"更加心切,各种缺乏学术修为的"短平快"招法纷纷出笼,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我曾经接到广州一家培训公司的邀请为他们的客户做培训,当我到达他们公司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公司楼下的一层写字楼里居然有大大小小八家挂牌的培训咨询公司,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司提供的培训服务的品质靠什么保障。

    由于培训市场巨大,需求旺盛,造成大规模的人涌进这个行业来“掘金”。而行业起点低,运营成本低,利润高更是驱使很多根本没有任何资源的机构经过包装以后“上市”经营。由于先天的不足,实力和规模都自然无法与那些实力强大的专业培训机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以只能用一些旁门左道的功夫来获取业务,例如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主管勾结,提高培训费用,暗地里却大搞"暗箱操作",培训的效果当然差强人意。这是培训业界最为显著、最为普遍的问题。我们也承认,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培训机构及讲师的素质、诚信及其合作关系等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恰恰是这些问题,严重混淆了企业客户对培训市场的正确认识,干扰了企业客户对自身培训的有效管理,由此也进一步削弱了培训的效果。有一些培训机构曾经也自己培养过一些专业讲师,但由于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使的这些培养出来的“金孔雀”都作“东南飞”。有些自立门户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真是“赔了夫人有损兵”。有了这些教训以后,那些中小型的培训机构干脆放弃培养专业培训讲师,只拼价格,甘当中介。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那些大型的实力培训机构的高价位也有关系,因为文化这种产品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可以用多少钱来衡量的,而培训行业又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大机构的培训费开价太高,令到很多小企业望而止步。一些公司高层往往关注那些"拿来就能用"的快餐式培训,自然会找到一些“物美价廉”的培训,由于企业对培训认识问题,再加上培训机构那些"饮鸩止渴"的行为,最终导致培训"庸俗化"。

来源:我的就业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