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上海就业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职业指导 > 职场观察 > 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灰色技能”
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灰色技能”
作者: 时间:2013/7/16 阅读:607次
东莞某些企业在招聘时,重视应聘人员“会不会喝酒”、“会不会唱歌”,有人称此为“灰色技能”而对其进行批判。

  现在,受一些用人单位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们在走出校门之际,除了拥有专业技能之外,往往还想多修几样“灰色技能”,如唱歌、跳舞、打牌、喝酒等,《厚黑学》也成为不少大学生课本之外的必读书目。这些所谓的“灰色技能”到底能否成为大学生们求职的新法宝呢?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到底能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另眼相看呢?为此,《教育聚焦》专刊走访了一些相关人士,听听他们对“灰色技能”的看法。

毕业生:我曾遭遇过的“灰色招聘”

  吴月是笔者走访的二十多名毕业生中真切地遭遇过用人单位招聘“灰色技能”人才的。今年5月,吴月参加某保险公司招聘文员的面试,面试题目有小品、演讲还有唱歌。自我介绍结束以后,用人单位就明确表示需要一名能够在喝酒、唱歌等方面有特长的女生。吴月听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后踌躇了一会儿,虽然她酒量还可以,唱歌也很好听,但是面对这种类似公关小姐的工作,最后她还是决定退出了面试。

  但吴月表示,自己参加了将近十个面试,只有这一家公司提出了明确的“灰色技能”的要求,而自己身边的朋友大多数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吴月认为,用人单位热衷“灰色技能”人才并不像网络上传说的那么严重,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更注重的还是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合作。

大学生感言:有“能力”者才有出路

  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小张向笔者讲述,上学期在北京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实习。实习期间,小张任劳任怨,还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实习成绩只是“合格”。而那些平时与酒店值班经理走得近、在宴会上能够帮助经理挡酒的同学,实习成绩却是“优秀”。小张因此认为,现在的社会单凭埋头苦干是行不通的,不会和领导搞好关系的人做了工作领导也不一定看得见。于是他回到学校后,开始埋头苦读《厚黑学》,专门训练自己喝酒、打牌的能力。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四毕业时真正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让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自己刮目相看。

  在小张的班上,笔者特意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全班47名学生中,认为将来找工作需要用到“灰色技能”的占到了70%,除了少数几名学生认为喝酒、唱歌是无聊的“技能”之外,多数学生觉得,以后这种“能力”会变得非常重要,多掌握一种“灰色技能”,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新工作大学生:毕业后才认识到

  面对社会上用人单位可能会提出来类似的要求,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们有自己的想法。已经进入某合资企业工作的小陈表示:“我大四时面试过二十多家企业,只有一位考官开玩笑地问过我一句会不会喝酒。当时我还觉得这并不太重要,但工作以后才发现,这些所谓的灰色技能也算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比如工作之余,部门同事出去喝酒,或者部门和部门之间在某个项目合作结束后要庆祝一下。大家联谊的方式无外乎喝酒、吃饭、唱歌、打牌。如果你什么都不会的话,就会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入。相反如果你有一两项专长的话,那么就能成为你与同事、领导之间相处的润滑剂,使你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当然,这些技能的前提是你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如果你白天上班做什么错什么,那么晚上你喝三斤白酒领导也会觉得你不过就是一个酒鬼。”

学生处处长:实力才是“硬通货”

  本市一所高校的学生处处长向笔者介绍,随着这几年扩招,高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附近的酒吧、饭店、KTV也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就冒出很多家。同学间各种聚会越来越多,喝酒、唱歌、打牌根本不需要专门练习。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将这些当做需要专门学习的技能。但他表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近年来企业用人数量的激增,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特别是用人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大幅增加,的确有些企业希望招来的大学生能走上营销或管理岗位,有一个好酒量和基本的社交技巧,能应付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交场面,这也使得“有酒量”这样的要求也开始浮出水面。但绝不能因此就简单判断追求“灰色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主流。

  同时,大学生中间的确有人抱着“没有关系就找不到工作”、“不能替领导挡酒就得不到赏识”等就业心理。对此,该老师提醒在校学生: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实力才是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市场上正规的用人单位永远不会将“灰色技能”作为一个正式的考察条件写在招聘启事上,但是如果你没有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英语等级证书,却可能错失无数良机。

专家:灰色心理比灰色技能更可怕

  早在去年,网络上就掀起了一场关于“灰色技能”的广泛讨论。有专家表示,理论上,招聘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交际能力是没有错误的,因为一些岗位确实特别需要沟通和交际能力。当然有的公司把这种能力规定为会喝酒、唱歌、跳舞等是狭隘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是这样。正规的用人单位对于交际技巧是有底线的,他们在注重这些技巧的同时,也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如果一些学生因此就去钻研厚黑学,认为掌握了“灰色技能”就能找到工作,这是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当然,用人单位过分地使用“灰色技能”,挑战法律、道德和公共价值观,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揠苗助长。

  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任表示,一些学生面对求职的“灰色心理”难以消除,才是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灰色心理”的具体表现有:对求职有畏难情绪,害怕面对用人单位;回避自身问题,认为还是要靠关系才能成功;不知道自己究竟最适合干什么,对前途感觉很迷茫;不知道用人单位最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和技能,学习没有明确目标等。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把喝酒、玩麻将当成求职的法宝,无疑是狭隘的想法,容易让其因急于求职而成为“花瓶”,走进人生的“窄胡同”。他建议,毕业生应有针对性地学习职场知识、交往礼仪,以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消除“灰色技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学校老师的帮助指导之外,学生自身端正就业态度、明确就业目标、正视自身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在就业和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来源:上海就业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