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四大现状 我们“漂”得很无奈
作者: 时间:2013/7/16 阅读:667次
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求职的压力和难度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住在学校附近,上课、学习,他们或是准备考研,或是准备出国,又或是在等待就业……他们就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且日益壮大起来的“校漂族”。10月10日,就是2008年研究生报考的日子,让我们走近他们。
现状:
为理想而“漂”
作为“校漂族”的曹兵是为了考研,为了理想而漂在校园的。小曹现租住在母校兰州大学附近的一间民房里。租住的房内摆设非常简单,一张桌子,一张床,桌上堆满了考研的书籍和复习资料。小曹在校时攻读的是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还未毕业就签约到沈阳某药业集团做数据库,上班两个月,他发现学历高还是有优势,前思后想,他决定回兰州复习考研。“选择回来,我不后悔,虽然复习压力很大,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小曹自信地说。
为逃避而“漂”
思思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毕了业的大学生,她稚气未脱的脸让人以为她高中都还没有毕业。其实,2006年她就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了。毕业后,一方面她担心工作不好找,上班压力太大,不想走向社会,不想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她的父母也希望她能继续深造。为逃避,为父母,思思过起了“漂”的生活。思思说:“‘校漂’一年,我承受着别人想不到的压力,尤其是亲戚、邻居异样的眼神让我十分苦恼。”思思今年继续报考暨南大学新闻系,她告诉记者,要是今年再考不上,只能接受调剂,她不想再“漂”了。
为出国而“漂”
8日下午,记者通过QQ联系到了远在北京的兰州女孩刘静。一毕业,她就在妈妈的陪同下前往北京学习法语,为出国做准备。目前,刘静和妈妈住在北京语言文化学校旁边租来的房子里,她专心学习,妈妈负责她的生活。“在北京,像我这样为出国到北京学习语言的人很多,但是为考北京高校的研究生,专门到北京复习的人更多。很多人毕业后自己来到北京,住在想考的大学周围,每天跟着本校的学生上课、复习。复习负担重,压力也大。”刘静说。
校漂生活压力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校漂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队伍越来越庞大。我市因各种原因“漂”在学校里的“校漂族”,由于经济、生活状况普遍不理想。“校漂们”所背负的压力都很大,考上则已、考不上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给家里交代。另外,相当多的“校漂们”跟着在校生上课、自习,老担心校方发现她们这些边缘人员会撵走她们,无形中给她们的心理上带来另一种压力。
问题:“校漂”给高校管理带来隐患
针对高校“校漂族”越来越多的现象,兰州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黄剑华表示:“毕业后‘漂’在学校里的学生,给学校、甚至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不同程度地造成和在校生挤占自修室、图书馆座位,和在校生抢饭吃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兰州大学以及省内各大高校对这部分学生确实还没有采取过措施。因为这部分学生有名无实,在校生数量也相当庞大,管理起来存在不少限制;另一方面,大学也不能办成封闭式的学校,学校开放,肯定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外来人员的介入,但是,当‘校漂’人数达到一定数量,严重影响到在校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时,学校肯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黄剑华还告诉记者,大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选择“校漂”,会影响就业率,所以学校不提倡。
建议:
盲目“校漂”不足取
对此,兰大心理学教授范刚认为,“校漂族”是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所催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毕业时依赖心理还未完全消除,难以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员角色的转变。找工作时多次碰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凸现出来了,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难把握,这时,只好重回校园寻找依托。大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努力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敢于在社会竞争中寻找人生的新起点,才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来源:上海就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