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下岗失业人员中,四十岁以上的女性和五十岁以上的男性被称作“4050人员”。为了解决这个困难群体的工作老大难问题,上海市去年专门出台了一项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的援助计划,叫做“4050工程”。
引人注目的是,具体运作这项工程的不仅有政府部门,还有民间机构和个人。《新闻调查》记者专门走访了多家上海4050项目单位,调查了4050工程的具体运作方式。
一、40岁以上的女性、50岁以上的男性再就业最难!
进入九十年代,伴随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累计达100多万人,其中,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占了相当的比例。
由祝均一担任局长的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负责就业工作的主要政府机构。
祝均一:就是就业的难点问题往往集中在一些女性是40岁、男性是50岁以上的这些群体。
记者:这个群体,他们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祝均一:我不能说他们完全找不到工作,但是他们往往是工作的期限非常短暂,收入太低。有的可能是三个月有工作,或者三个月就没有工作;或者半年有工作,或者又出现了几个月的重新的失业,所以他不断地有工作,没工作,有工作,没工作,但是对这个家庭来讲,这种打击很大的,对人的心理影响有很负面的一种影响。 对祝均一所描述的情况,许多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有着深切的体会。今年40岁的王琴,8年前从一家服装企业下岗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王琴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生活仅靠丈夫每月七百元的收入。
记者:这七八年尝试过找其它的工作吗?
王琴:找过,做做小生意呀,做过,就是不怎么好,也做做别的东西,反正帮帮人家带小孩,也带过。
记者:为什么都没有做长呢?
王琴:小孩不需要了,奶奶回来了,人家小孩的奶奶回来了,就不要我带了,我就不带了。还有,做生意嘛,有的生意也是做得不怎么成熟,一个人做得很辛苦的,做得很累,赚也赚不多。就不要做了,也不做了,就待在家里。
记者:比较紧张吧,应该是?
王琴:对,应该讲紧张。少吃一点,人家吃好一点,我们吃赖一点,礼拜六、礼拜天吃得好一点,平常就是家常便饭吧。
王琴的处境,是许多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的缩影。正在接受再就业培训的浦德璋和徐康曼夫妇,两年前同时下岗后,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记者:您今年……?
浦德璋:有48了。55年 (出生)。像我这种年龄,找工作很难的。
记者:你觉得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浦德璋:遇到最大的困难,一般单位里不希望找这么大的。
记者:年龄问题?
浦德璋:年龄问题,绝对是我感受到了。一个是文凭,我们55年(出生的)嘛,都是初中文凭,正好进入“文化大革命”嘛,所以受到的教育少。
徐康曼:我觉得超过40岁,基本上很难找工作。就像算我属于幸运的,是高中的,也是没有什么用。
祝均一:那么主要的问题就是什么呢?第一,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像原来在计划体制时代那样,就是有苦、脏、累的活想干,也未见得一定完全能胜任;他们的技能太单一,他主要是计划体制造成的,计划体制要求每个人像一个螺丝帽一样拧在这台机器上,最好是一辈子不变。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就有人在某一个行业干了一辈子,并且是在这个行业的某一个车间里边、工厂里边干了一辈子,甚至是在某一个工厂和车间里边的某一个班组里边干了一辈子,还有就是在这个班组里边某一台设备干了一辈子,甚至还有在这设备中间,干了某一个工序干了一辈子,所以他这个整个技能是非常单一的。 记者:处在就业年龄段中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在上海被称作是“4050人员”,因为这些人的大多数都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学历普遍不高,又缺乏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所以就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但他们在家里,是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最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这个就业弱势群体一直是上海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对象。
二、“再就业不能走老路”
祝均一:我们对4050族、4050群体的这些人,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模式来解决?我们当然也可以选择过去的这种所谓的方式——反正政府出钱、出主意、出人来安排一些项目,让这些人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觉得规则是很无情的,这些钱也出了,项目也上了,政府的管理人员也到位了,我们的编制经费什么都到位了,这些工人在某一个瞬间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终于又回到了政府的怀抱,但市场是无情的,这个项目可能运行了半年或者一年,或者是五年以后它又倒闭了,因为政府的这种项目,如果在某一个环节上,只要你稍微违背了市场的规则,它就必须按市场的规则来被淘汰出局。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觉得政府钱白投了,项目也下来了,这都是小事,关键我们的人员又下岗了。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但是我们是不是绝对又回到一种所谓野蛮的,完全是按照市场规则来决定一切,决定每一个人命运的这么一种体制呢?我觉得这条路可以肯定的地说,也是走不通的。这个不是我们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理念,那么我们应该走第三条路,就是:政府解决他们就业是第一责任人,而第二责任人、第三责任人,我觉得应该是全社会各方有能力的单位和人员。任何人,任何机构,只要他们有他们的能力,他们都可以承担这个社会的责任。 2001年3月,上海市出台了一项名为“4050工程”的就业援助计划,用于帮助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这项计划彻底放弃了政府一手操办、独家经营的传统思路,采用了一种被称作五人运作机制的全新模式。所谓五人运作机制分别指:项目的设计人,评估监理人,招标人,出资人及执行人,全部由民间机构和个人来担任,这种模式体现了上海市在就业问题上的新思路。
记者:这个4050工程项目介绍中的所有就业项目都是为4050工程人员量身定做的,像这样的项目介绍上海已经连续推出过5次,有1000多个项目。其中的90%已经开始实际操作。这么多的4050项目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又由谁来投资和运作,它涉及到哪些领域,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呢?
三、“车洁灵”:一个项目是如何启动的?
“车洁灵”汽车干洗服务加盟是4050项目之一,设计人是“车洁灵”汽车干洗液的发明者李荣兴,通过这个项目,可以了解4050工程是如何运作的。
记者:你跟4050是怎么打上交道的?
李荣兴:市开业指导中心它招募项目,解决下岗。我觉得这个办法比一般的商业途径应该走了一个近路,比较快。
记者:怎么说呢?
李荣兴:比如说我现在举个例子吧,我上市场上去推销,我得自己去发展,发展一个点,那我得很累很累,成本也高,我现在通过许许多多的,现在一百多个,如果能够达到一千多个小老板,然后我这个规模应该说是不一样了。他们一个人有两个点或者有十个点,你想想看,上海应该全部给我占领了,那够厉害了,这是我的一个主要经商的一个策略。
李荣兴的策略是,把项目纳入4050工程后,通过招标,吸引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加盟这一项目,成立汽车干洗服务站,由他向这些服务社提供产品和技术,开展无水洗车业务,从而带动车洁灵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提升。
李荣兴:我主要是加盟的门槛低,4500(块钱)。
记者:4500是什么钱?
李荣兴:就是材料,用洗车的材料费用,别的什么加盟费什么都没有。
李荣兴的项目设计需要经过上海市劳动部门聘请的相关咨询机构进行评估。
记者:你们对这些项目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王垂康(上海万嘉经济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个呢,我们要看这个项目它有没有可行性;那么第二个标准,我认为呢,这个项目必须它要有经济性,这个经济性表现在哪里呢?就是这个项目,我们能够正常地运作它的话,那么它必须能有赢利;那么第三个呢,我们说,我们评估的时候,会顾及到这个项目的,就是它的就业容量。
记者:你们怎么征集这个项目?
王震寰(上海震业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开业指导中心它有一个窗口,有的公司就主动到那个窗口去,然后那个窗口就是把这个项目分给我们几家公司做,这是一个;第二个,我们主动地到一些可以征集到项目的地方去,比如说像会展啊;第三个,就是通过我们的热线,还有凭我们的直觉,我们看到有一个新闻,这家公司,比如说一家公司做照相的,它做数码照相的,它准备在上海搞几百家,我们一看到这个项目很好,叫它做4050。
记者:假如项目设计人,他设计这个项目被政府所采纳之后,会不会对他有一些回报呢?
盛祖欢:有一定的鼓励措施。
记者:一个项目政府的鼓励资金是多少?
盛祖欢(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按照他吸纳的人,每个人给一千块。
李荣兴的汽车干洗项目经评估后,被正式纳入4050工程。
王垂康:宣传完了以后,那么社会上很多有创业志向,这种愿望的下岗人员他就会来投招标。
由于李荣兴的汽车干洗项目进入门槛低,需要资金少,适合4050人员操作,因此投标十分踊跃,当天共有13位投标人进行陈述 。
韩志强:我只要每月包车达到40辆,每辆包车100块,就能达到4000块左右。两名工人的工资将达到1400块,再用掉材料和广告,我准备了广告费将近100块,总的投资资金将近在六个月之内全部收回。
李荣兴:现在我下面的小老板——就是4050的执行人——现在有130几个,300多个点。
记者:也就是说130多个小老板,加盟你这个连锁。
李荣兴:对。
记者:他们分别有各自的几个点?
李荣兴:对。
记者:你能保证他们都赚钱吗?
李荣兴:应该说,这130几个应该都会赚钱,有的是,至少能解决他自己的生活。一万两万的也有,为数也不少。
“车洁灵”汽车干洗项目运行到这一步,接下来的主角是中标的小老板们。
袁小萍,今年43岁,八十年代大学纺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所纺织学校当老师,半年后下岗,一直没有固定工作。2002年初,袁小萍从报上看到车洁灵汽车干洗项目招募加盟者的消息,决定试一试。
袁小萍:那么我就开始外面就自己搞了个调查。
记者:为什么要自己先搞个调查呢?
袁小萍:为什么?我没把握呀!没把握这个行业到底好不好。
记者:你怎么做的市场调查?
袁小萍:我就跑小区,大概跑了有两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那时我也有点灰心了。那么当初他们请第一批做无水(洗车)的人也跟我们介绍他们经验。我听听,好像他们怎么做得这么好,我怎么就做不好。开始呢,我想,再试试看吧
2002年3月,袁小萍终于联系到了一个小区的擦车业务,包下11辆车,有了这个结果,她拿出4500元从李荣兴的公司购买擦车材料,正式成为这个4050项目的执行人。
袁小萍:那天,第一天还下着大雨。
记者:下雨怎么擦车?
袁小萍:就是。那天刚擦好,又下雨了;刚擦好,又下雨了,就不停地擦。就这样,我把老天感动了,就这种情况。有一个公司的财务总监住在那里,她就跟我说:这样吧,我看你真地很辛苦,我们那里面呢,有很多车子,就是现在没人擦,那儿也没有加油站,我给你介绍,你到我们公司擦车好不好?那时我真地很开心,我也不知道怎么,心情说不清楚了,我那时候真是一下子,我说:你不要骗我,这个事情不要骗我,真地这么好的事情轮到我吗?回来我跟我老公说:我们今天请客去吃饭去。他说:吃什么?我就说:吃肯德基蛮好的!我女儿小嘛,我说我们去吃肯德基,不在家吃饭了,最高兴就是那天。一下子基本上一个月里面,有将近有一百部车了。
在半年时间里,袁小萍的服务社已经有了13个擦车点,近300部车,招收了23名4050人员。我们采访过的王琴,在失业8年后,也在她的服务社找到了工作。
记者:大姐,你好。你这是……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来这么早吗?
王琴:天天都这样子。
记者:你是每天几点起床就到这儿来?
王琴:我是三点三刻。
记者:怎么来呢?
王琴:骑车子来。
记者:路上多长时间?
王琴:路上大概一刻钟样子。
记者:这个小区里面一共是几辆车?
王琴:这里车是十一部,十一部。
记者:那就是说每天早上你要擦十一部车子?
王琴:对。
记者:要擦到几点呢?
王琴:擦完了九点多的样子。
记者:也就是说要在他们用车之前完成工作?
王琴:对。
记者:那你一个月下来能挣多少钱呢?
王琴:我一个月是500吧。
记者:一个月收入500块钱这份工作,你觉得还满意吗?
王琴:满意了。
记者:为什么呢?
王琴:因为我在家里下岗,总归是没有收入的,总归做就比不做好吧。
记者:好,谢谢您啊。耽误您擦车时间了。
记者:每天早上不到四点就要赶到这里,只要不出现特殊的天气,她几乎要天天如此。应当说,这是一份比较艰苦的工作,但是对于王琴来说,她感到比较幸运,而且也比较知足,因为毕竟,她可以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每个月固定的收入。